臺灣最早的人種目前以我有限的知識:臺南左鎮人是一種說法,但隨著各地新考古遺跡的出現,以及鑑定發式的進步,其年代以及最準確的說法,可能還有討論的空間,不過這不是我比較專長的部份,建議您可以閱讀沈建德、簡炯仁這兩位教授的研究。關於您所謂的「藍派」、「綠派」我把過程從頭到尾說一遍吧。國民黨於1949年完全進入臺灣之後,臺灣的政治立場就有:支持三民主義的國民黨;嚮往社會主義的臺灣共產黨(以下簡稱臺共);以及尋求臺灣人建國的第一代台獨份子(廖文毅)。其中,大部分的臺共(注意,不是全部)與國民黨都是期待臺灣有朝一日可以與中國大陸統一,只不過兩方所支持的主義不同。臺共與台獨份子的共同敵人都是國民黨,甚至台獨與臺共也偶有合作(例如謝雪紅與廖文毅就有合作過),那時被國民黨逮捕的政治犯有分為「紅帽子」跟「白帽子」「紅帽子」指得就是因為支持共產黨而入獄的政治犯,「白帽子」就是台獨人士,1950年代,國民黨利用戒嚴實行清鄉、封山、封鎖海岸等政策,以至於共產黨份子在島內的基地大都被破獲,無法有進展;台獨份子也都奔走日本或海外其他國家。(由此可知那時臺獨的色彩還不是綠色)留在島內的人一直到1980年代以前,大約有「國民黨」,和國民黨友好,但是倡導「自由主義的人士」,以及宣揚本土精神但不敢喊出臺灣獨立的,對於鄉土文化支持的人。以及極小部份,敢用生命和國民黨在島內對抗的臺獨份子。1980年代之後,民進黨人士經過一連串的努力,串連台灣的民主勢力,創立民進黨,又歷經解嚴、最後的巨人蔣經國倒下,本省籍李登輝成為島上權位最高者,此時,臺灣的政治勢力為民進黨(信仰中國民族主義,但對抗國民黨威權的民主人士,以及堅持台灣獨立的臺灣民族主義份子)、和國民黨。這時候,政治色彩因為民進黨的黨旗是綠色的,國民黨的黨旗是藍色的,所以已經看得出來兩方陣營的顏色,但還沒有人會以顏色區分兩個政治信仰。1990年代過了幾年,本來和民進黨站在一起的,信仰中國民族主義的民主人士,因為民進黨台獨黨綱的通過,逐漸遠離民進黨,而國民黨內的外省人(也是中國民族主義的信仰者),又因李登輝路線傾向臺灣人獨立建國,故本來屬於兩個陣營的中國民族主義份子,合流組成了「中國新黨」(黨旗是黃色的,並且這時候還是反共的),但還是有一部份信仰中國統一的人,因為對於國民黨的效忠和利益,留在國民黨內。而民進黨部分,則因為某些民進黨的領導階層,選擇放棄台灣獨立路線,承認中華民國,而造成民進黨內的部分臺獨人士,出來創組建國黨、新國家連線等政黨。在此時,自由民主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普遍價值,加上中共開始改革開放,所以政治立場幾乎已經使用獨立和統一來劃分,而不用民主和反動來劃分。2000年總統選舉之前,李登輝又成功拆解黨內的外省勢力,造成宋楚瑜獨立參選,爾後宋楚瑜成立親民黨。2000年總統選舉後,阿扁成功取得政權,本土價值狂掃臺灣社會。而隱藏在國民黨內的,以李登輝為首的臺獨勢力,被趕出來,成立「台灣團結聯盟」國民黨脫離李登輝路線,再度向中國統一靠攏,此時台灣的政治版圖非常混亂。2001年立委選舉,2002年這些立委上任,臺灣人開始使用以民進黨為最首的臺獨勢力黨派為泛綠(所謂泛,就是指最終支持者理想一樣,但路線稍有差異,但整個黨的中心思想可以歸為同一類,而民進黨以綠色為代表色,所以不管其他支持臺獨的政黨是不是以綠色為旗標誌,大家都會稱呼他們為綠色的黨),當時的泛綠包括了建國黨、民進黨、台灣團結聯盟。又以其對於臺獨的堅持程度,劃分為,綠、深綠,基本教義派等。同樣的,支持中國統一的政黨(主要為外省人掌權,有新黨、親民黨、國民黨等),就被同樣的道理以國民黨代表色藍色,稱其為泛藍。他們一樣有深藍、藍、淺藍的政治光譜。這一切的依據,都是依照統、獨來劃分的。可以看得出來臺灣社會的政治路線一直在變動,當前,臺灣社會在這次選舉之後,大家的認知是臺灣是獨立政體,但是還還沒建國,有些人安於現狀擁護中華民國(這類的人通常比較親中),有些懷抱理想的人,則是要把台灣建國的最後路程給走下去(就是現在的民進黨),並且有很多人也早就忘記藍綠本來是用統獨來做為依據劃分的了。但總之,因為本土思想深植人心,真正想要和中國統一的人,其實不多......就算國民黨的支持者也不是每個都想要和中國統一。
- May 16 Fri 2008 20:33
綠與藍的由來。(給sb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